首届教育强区(县、市)政策与规划研讨会在成都双流成功召开
1747 0

l605871000

2025/1/7 4:30:11   

日前,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与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在成都市双流区举办首届教育强区(县、市)政策与规划研讨会,来自全国17个省近百个区(县、市)的行政、科研、基层一线专家学者及代表30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议。

本次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总结交流各地“十四五”教育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深入研讨教育强区(县、市)中长期教育战略规划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等重大议题,为教育强区(县、市)“十五五”教育规划研制和高质量优质均衡发展、资源配置、内涵提升等提供参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罗瑜,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杜忠云出席会议并致辞。成都市双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廷刚代表会议东道主,就《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流实践》作主题报告。来自52个区(县、市)的代表在大会与分论坛上进行了交流。

韩进在致辞中指出,基础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既是国家重大战略性与系统性问题,也是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中最重要工作内容。当前“十四五”规划实施到明年就是收官之年,要做好“十五五”规划的前期研究谋划工作,渐次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新目标,接力走好建设教育强国之路,是摆在我们目前的最紧迫任务。一是强区新规划研制需要聚焦增强民生保障力,要在如何着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下功夫;二是强区新规划研制需要聚焦探讨综合改革,要在如何更好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与公共治理能力,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三是研制强区新规划需要聚焦加强教育规划顶层设计,要深入研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结合各地实际,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罗瑜在致辞时表示,四川省教育大会已召开,明确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任务,为教育强省建设指明了发展路径和着力的重点。在教育强省的建设中,区县市作为任务落实的末端作用至关重要。区县既是教育政策与规划、教育资源与使用的具体执行者,更是教育质量提升与教育公平实现、夯实基础教育强国基点的关键推动者。当前,四川已经开启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从量的供给转向质的提升的新阶段,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有了新的更高期待。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我们研究制定教育强区建设规划纲要,拓宽了思路和视野。我们一定能够在教育强区政策与规划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杜忠云在致辞中表示,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奋力开启成都教育强市建设新征程之际,迎来教育强区政策与规划研讨会在蓉召开,必将深化我们对建设教育强国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为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成都教育体量大,基础教育体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位居第二;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热土,承担着19个国家级教育改革示范试点项目和多个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成都全市教育大会明确了“三区两地”的教育强市奋斗目标,即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样板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杆区和区域教育协同共兴引领地、内陆教育开放合作新高地的奋斗目标。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成都全域以及各区市县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能对战略学会在宏观政策研究、区域实践创新等方面提供新思路新样态。
本次研讨会上,教育部有关司局、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了深度交流研讨。在主旨与主题报告环节,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综合研究处李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赵宇分别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各项规划举措落地见效》《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建设教育强国基点》为题作专题主旨报告,深入解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姚继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研究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所所长杜晓利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陈涛等分别以《战略规划牵引下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国建设,地方何为?》《人口、财政与教育——动力重塑中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生减负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对县域教育“十五五”规划的几点思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内涵与新路径》《教育宏观政策设计与微观决策机制建设》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彩分享。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深入学习了解教育强国的内涵实质。为此,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李响做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各项规划举措落地见效》主旨报告。李响针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他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第六个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文件,也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任务的国家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我国教育的三大属性、六大特质、八大体系、五个重大关系以及五项重点任务,这是我们编制地方规划纲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遵循。他在详解规划纲要的九大主体任务与目标举措中表示,要完整理解规划纲要的“36855”基本逻辑与思路架构,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澎湃动力、生动实践,从而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更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为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赵宇就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建设教育强国基点的主题做主旨报告。她分别从基础教育取得的历史成就的全面回顾找准未来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从而更好谋划未来的发展;深刻领会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中关于基础教育的决策部署以及国家层面重点推进的主要任务;研究探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区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她表示,当前深入学习领会教育强国规划纲要的决策部署,把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关键。下一步办强办优基础教育总体任务,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目标,就是要实现四方面的总体提升:一是优化资源布局,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二是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三是努力增强优质教育供给,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四是要日益增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规划的意义就是要知道我们要到哪里去,要干什么,要怎么干”。对此,张志勇教授做了主题为《战略规划牵引下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但在人人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的跃升和质变。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在整个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具有重大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过去是解决的是教育机会问题,是有没有学上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解决的是教育质量问题,是人民群众享受的教育“好不好”的问题,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扩大基础教育各学段与各级各类优质资源的供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任务。为此,他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础教育有三大目标,即: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居于世界前列、使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提升。围绕三大目标,要聚焦五大任务,即: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公共体系、高水平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普职融通、综合多样的高中教育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教育治理体系。完成五大任务,遵循八条战略路径,即:实施底部提升战略,推进全域优质教育;积极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办学;补齐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优化学制体系,推进贯通培养;大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速加力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变革;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等等。

陈如平研究员围绕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县域教育如何做好强区(县、市)规划做了主旨报告。他认为,教育普及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目标,分为基本普及、加快普及与全面普及三个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较,未来十年我国的教育普及任务仍然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他认为,要重点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新设置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指标,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及办好特殊教育等,要关注“高水平普及”的路径、机制和方式等。他同时强调,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是重点,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促进教育公平是基本原则,特别需要重点关注教育结构体系的内在关系,要打通教育体系堵点、卡点,熔合断点,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

近年来,我国人口变动与财政形势变化对基础教育的保障形成了挑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根据在全国调研以及所做的实证研究,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他们所做的人口现状与今后人口流动及各地基础教育在校生的预测情况,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变动形成地排浪式梯度达峰下降的过程特征,以及不同学段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特点。小学以由县和周边市区向中心市区流动为主,而初中的主要流入地有更大比例的县和县级市。学生流动带来了空间分布结构变化,县域普高学生规模降幅最小,县域小学学生规模降幅最大。田志磊在《人口、财政与教育——动力重塑中的基础教育体系》主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显著,学生跨域流动趋势明显,这些都为基础教育高质量优质均衡资源配置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同时,土地财政步入下滑快速通道,也导致基础教育财政的逻辑面临转型。为应对上述挑战,他表示,需要重视进一步加强保障基础教育投入机制的研究,完善优化基础教育相关转移支付制度的探索,同时在地方层面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寻找新的财税连接点,探索构建一个更符合现在学龄人口变动的、并与高质量教育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财政拨款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为此,姚继军教授做了题为《中小学生减负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循证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旨报告,从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实践探索角度,剖析了中小学生减负现象与学业关系,揭示了影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主要因素,这些丰富的实证研究表明了高质量优质均衡教育与哪些环境因素相关,其中有许多恰恰与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或看法相左,为近年来教育部的“减负”及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指出,好成绩、创造力与时间长度的关系,与睡眠、劳动、体育时长的关系,与学生社会情感、团队同伴合作的关系及与校外辅导内容的关系等具有密切相关性。因此,姚继军强调,要切实保障学生的睡眠、劳动以及户外锻炼时长,同时要积极推进项目制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校的归属感、社会情感能力这些关键性指标,探索适合国情的教学模式变革途径。此外,还要关注课堂以及家庭氛围、父母的陪伴甚至早餐模式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加速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承上启下的关键期、《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30》攻坚期,这是“十五五”教育规划研制的主要背景。马晓强研究员在《对县域教育“十五五”规划的几点思考》中指出,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他认为,县域“十五五”教育规划是科学指引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不要成为“墙上挂挂”的规划;是因地制宜贯彻落实上级规划的实事求是,不要成为“上下一般粗”的规划;是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集体意志,不要成为“领导说了算”的规划。区县做好思路规划要面对基础教育存在人口结构性危机、人工智能颠覆性冲击、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强烈需求三大挑战,回答好必答题、开放题和创新题三类问题;要抓住规划的本质,即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抓住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的核心,即科学决策,以县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基础教育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基本任务。杜晓利研究员做了题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内涵和新路径》的主旨报告,她系统梳理了我国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演进过程,并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和路径进行了新的解读。她指出,目前国家已形成了一揽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制度安排,从普及到优质均衡发展就是从两基一维到基本均衡二维再到优质均衡发展的三维过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在以往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县级层面的基础上,未来还应在学校层面、学生和教师层面进一步拓展。她强调,“均衡”与“发展”存在矛盾,不能追求“发展”牺牲“均衡”或反之,二者要兼顾并重。同时表示,要重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内涵,特别是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制度建设、关注课堂与劳动美育科学教育、关注学校规范与个性特色发展等;还要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新路径,如运用数字化赋能做好监测与评估,关注过程性指标、社会协同里外部性指标等。要做到不仅“一个都不能少”,更要“每一个都得到发展”。

陈涛教授针对当前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存在一些错位现象做《教育宏观政策设计与微观决策机制建设》主旨报告。他指出,一些地区在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存在一是“国家”与“地方”的错位,即国家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之间的错位现象;二是“少数”与“多数”的错位,在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上过度关注少数学科领域、少数显性上具有突出拔尖潜质的学生,却忽视了大多数;三是“育人”和“育分”的错位,即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政策计划指向“育人”目标,强调发展学生的专业志趣和科学素养,但在现实过程中,一些学校、学生、家长等却更加关注“育分”的目标,将亮眼的高考分数作为核心具象的价值追求。他强调,政策研究者、决策者与执行者应该协同,改变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要深入基层,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同时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政策决策与实施的全过程,关注不同的微观群体早期经历和个体经验,使得规划政策更加富有针对性、执行力与有效性。
专家们的报告聚焦传递了这样的共识:第一,教育规划研制必须遵循三个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政策导向;必须以教育优质均衡为基石,以教育资源高质量配置为手段,以教育新质内涵提升为抓手。第二,要在教育政策制定和落实这两头下功夫,要在教育强区(县、市)发展方案执行中努力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大胆解决问题。第三,在教育发展动态中调整、完善教育政策与规划,使之能够落地生根,为下一个五年教育规划制定奠定良好基础,实现教育事业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家们的报告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在大会主题交流环节,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围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规划实施情况分享了近年来探索的实践经验。成都市双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陈廷刚局长做了全面落实省委、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国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15年免费教育的主题报告;天津市教科院张伟副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天津实施15项重点改革项目,通过项目化推动、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曾庆彪副书记交流了在编制教育“十五五”规划的过程中,坚持把国家、上海教育发展战略与闵行区实际相结合,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教育发展;广东省宝安区教科院唐云波副院长交流了坚持以课程教学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基于区域实际实现规划特色课程的经验。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教育局党工委委员仲跻宏介绍了从政府顶层设计出发,通过出台系列方案办法,做到应收尽收、能收尽收,全面推动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走深走实的探索。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党委委员王胜楠副局长交流了围绕教育公平筑牢满意教育坚实基石,培育优质师资提升教育综合素养,打造优质学校集群,让更多学校成为老百姓欢迎的好学校。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梅交流了坚持城乡共进、跨域突破、数智赋能的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坚持学校标准化与特色化发展相协调,实现办学品质全面提升,创新推进市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东营市东营区等地交流了探索将教育强国战略转化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通过深化集团化、学区化、九年一体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江苏省南通市、广东省罗湖区、地依托教育集团实施教师“区管校聘”,构建“五环一体”的培养体系,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山东省枣庄市全面实施大单元教学,通过多维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浙江省台州市积极推进乡村名校建设,推动城乡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师生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江苏省宿迁市建议“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从教育环境、制度、队伍、课程、课堂等多方面,全面打造健康教育育人体系。同时,更多的区域通过分论坛介绍交流了本地的经验做法。

研讨会聚焦基础教育区域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区域教育内涵提升等核心议题,与会代表分别围绕“规划研制”、“优质均衡”和“资源配置”“内涵提升”四个议题展开深入热烈的讨论。


在规划研制议题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一是要强调教育规划目标导向性,即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来指导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二是各区域都在努力实现城乡、校际、群体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三是提升教育质量是所有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旨向,包括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四是教育规划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强大的投入保障,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此外,地方教育规划需紧密结合自身的区域特色、发展阶段、关键问题、政策重点,明确人口结构与教育需求的动态变化关系,平衡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源供给的关系,不断提升教育规划编制的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适切性和可持续性。


在优质均衡议题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一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为抓手,引领县(区、市)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标优质均衡标准,并通过严格管理制度保证相关指标落地。开齐开足相关素养课程,不能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借口,对体育、音乐等活动时间上设置障碍。二是振兴乡村学校。加大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扶持力度,落实对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补助政策,优化布局调整撤并工作;转变用城市学校的评价标准评价农村学校现象,农村学校模仿城市学校办学模式。三是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强化技术赋能,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数字基座建设,建好区、校两级教育平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触达性,让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的新样态。四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是师资均衡。要创建新型柔性教师流动机制,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色,因地制宜,防止冒进激进型推动;把教师流动作为教师专业晋升的必要环节,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抓住“坚决第三方评审”,教育部门仅充当组织者,保证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同时大家还对取消中考的做法及后续可能影响、校企合作良性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资源配置议题讨论中,大家聚焦这些话题形成的共识有:一是积极应对人口变动带来的资源配置挑战。针对校舍阶段性紧张,可建立过渡性学校,以便校舍闲置之后能被社会重新利用;针对学龄人口减少,教师何去何从,可保持教师总量不变,进一步优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及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建设,同时应该按照所要开设的课程来计算教师数量,而不能把师生比当做决定因素。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质均衡应该是优秀教师的均衡分布,首先要提高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为优秀教师的均衡流动奠定基础;构建市域跨区调配的机制。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跨区交流效果不尽人意,必须建立优秀教师合理流动的新机制,同时鼓励教师考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资,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三是优质均衡的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分类、分段动态指标。采用增值性评价;在质量验收时考虑地方实际因素,弹性评价大班额以及活动场地不够等;加强集团内教研,而不是过多强调教师轮岗,提高集团化的优质均衡水平。四是加强市县统筹考虑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以县为主,特别是高中教育的发展;优势均衡是要解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教育高质量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强调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五是要把中小学校与社区教育统筹考虑,让社区承担更多教育责任,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参与了讨论并提出以下看法:第一,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要跳出传统的补课误区,要用长板学科带动短板学科,而不是一味地通过长时间补课去补薄弱学科之短。;第二,关于教师编制供给,不要以为学龄人口下降就必然出现教师过剩,不能不承认,我们现在的生均教师教育资源配置是低水平的,从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新课程改革的需求看,我们的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是不足的。关于教师队伍的配置,要坚持用好编制总量,优化结构配置,包括学段结构、师生结构、学科结构,等等,适应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变迁趋势,要适当提高教师编制的统筹管理层级;第三,必要的新建学校,要用好旧城改造、超长期国债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第四,学龄人口变化与学位供给的预测要考虑到各地的具体情况,包括出生率、人口流向、城乡教育结构等具体因素,以及学位存量优化供给与增量供给,种种算法要科学;第五,各学段迎接学龄人口达峰,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幼、小、初、高、职学位要整合,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学位供给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打通,但不能出现新的大班额、不能将实验室、功能室全部改成教室;新建校舍可以考虑学龄人口达峰后的校舍有效利用,也可以采用新型材料装配备式建筑,但要做到安全、美观,符合学校建筑规范。


在内涵提升议题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区域教育内涵提升,首先需要引领区域发展的科学理念,转变功利化的教育观,切实贯彻落实健康第一育人理念。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价值观的总体反映,是对教育功能和科学的定位,反映教育质量观念、人才观念和发展观念,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第二,课程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在肯定课程育人价值的同时,需要考虑切实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处理好课程增与减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第三,依法依规办学,主动构建学校和家庭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社区的独立第三方立场,发挥其价值判断能力,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家庭教育支持中心和利用社区资源,为家长提供系列课程和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育儿能力。通过建立紧密的连接和沟通机制,确保家长会的效果和家长的参与度,使家校合作更加顺畅和有效,真正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第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政策的制定,需要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意见,更要关心关注和倾听学生的想法。要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始,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和丰富的评价机制。

四个平行分论坛分别由山东教科院规划处处长宫珂研究员、北京教科院李璐副研究员;上海教科院智力所所长杜晓利研究员、成都教科院卿子俊副院长;陕西教科院副院长吴积军教授;成都双流教科院院长谭红、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王永丽主持。
与会代表在会议期间参观考察了成都双流区九年一贯制的棠湖实验学校、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棠湖中学。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康宁研究员,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熊建辉研究员主持。
你还没有登陆...
登录发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删帖申请

浙ICP备19022478号-4